皖西红色档案故事——笔架山农校-凯发app官网入口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3-05-11 16:49
字号:

笔架山农校,位于今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笔架山村(原属河南省商城县),原为笔架山大庙,因附近有山凸凹有致神似笔架得名。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自强小学堂在庙内创办;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改为笔架山乙种蚕桑科学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改为甲种蚕桑科学校,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笔架山农校”。首任校长郑养吾,学制四年,除开设桑蚕专业课外,还有文化基础课、修身、史地、理化、英文、体育等,鼎盛时有学生约200人、教职员近20人。新学制的推行,为培养进步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马列主义在六安地区传播

(六安市档案馆“记忆六安”——六安历史发展档案陈列展区一角)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国内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列主义通过桂月峰、林伯真、蒋光慈、袁汉铭等在外工作或求学的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传到笔架山农校,在校师生逐步受到熏陶,思想不断觉悟进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皖西境内相继出现党团员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詹谷堂

1922年,“青年读书会”在笔架山农校正式成立,致力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当地青年接受科学民主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新文化演剧社”“歌咏队”也在同年相继成立,为日后建立党组织奠定了基础。1924年,固始县志成小学读书会组织者、金寨籍进步知识分子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发展该校教师曾静华入党,成立中共志成小学支部,担任支部书记。

支部旧址

詹谷堂十分重视党组织发展工作,将目光投向具有一定思想基础的笔架山农校师生,和曾静华以讲学等名义为掩护,将马克思主义搬上课堂,与笔架山农校青年读书会会员频繁密切接触,择机发展党员。1924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李梯云、罗志刚、周维炯、漆德玮、漆禹源、漆海峰、李声武、漆叔甫在农校客房秘密宣誓入党,中共笔架山农校小组应运而生,组长李梯云,今金寨县境内第一个党组织诞生。

党小组主要工作任务是:扩大马列主义宣传,团结广大师生和工农群众,慎重地发展党员,建立秘密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扩大为党支部,书记李梯云(1925年春毕业后不再任职),副书记罗志刚(1925年春接任书记),委员漆德玮、漆禹源,党员12人。支部成立后,一方面通过“读书会”“演剧社”开展活动,吸收新鲜血液,团结青年知识分子,广泛发展党员,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和发展农民协会,为农民群众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经济、政治斗争提供阵地和依托。1925年秋,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与詹谷堂建立的中共南溪支部合并为中共南溪支部,同年冬扩大为中共南溪特别支部(一说中共商南特别支部),詹谷堂任书记。1926年10月,划属商罗麻特别支部委员会。1929年,该校停办。

笔架山农校旧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15年开办至1929年停办,笔架山农校先后招生10期、毕业7期,发展党员44人,其中大部分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为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军队伍的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如李梯云、周维炯、漆海峰、漆禹源、李声武、赵瑞祥等领导或参加了立夏节起义;周维炯参加了六霍起义;部分党员参与了红11军第32师、33师的创建并担任领导干部;12人担任过军队师级干部,15人担任过县团级职务,1人被授为开国将军(少将军衔)。

参考资料:

1.《红六安》,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年版。

2.《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一卷(1923-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3.《皖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标签:
关联信息